运动应激调节剂助中国运动员有效减轻运动性腹泻竞技体育运动员在大赛中发生运动性腹泻和腹痛,是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国都在寻找解决方法,但至今没有理想药物。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王军霞在向10000米优质冲刺时,因为腹泻影响了体能,仅差几步丢掉了优质;1998年在泰国亚运会期间,中国队出现了大面积非细菌感染腹泻,总体比赛成绩受到影响。然而,此次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没有发生大面积运动性腹泻。奥秘何在?
据有关专家介绍,运动性腹泻是一种功能性腹泻,与运动项目的运动量直接相关,体能类项目高于技巧类项目。同时与运动性腹泻相伴的还有大运动腹痛,也是体能类项目比例高。这种腹痛与大运动时胃肠道及盆腔缺血直接相关,女运动员由于盆腔缺血和经期反应,腹痛高于男运动员。其机理是,当运动员处于运动极限状态时,为了满足运动的需要,大量血液会供应给骨骼肌,导致肠道大量缺血,马拉松等极限运动,肠缺血量较高时可达到80%。而肠道缺血的直接后果,是肠道黏膜失血损伤或脱落,致使肠道黏膜、有益菌群和免疫球蛋白同时受到严重损伤,成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频繁出现腹泻和腹痛的重要诱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洪兴华课题组曾发现,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核酸物质、双歧因子等,可以有效保护肠黏膜,并能增殖肠道内的有益菌群。人体受食试验也表明,连续7天服用课题组研制的“胡萝卜素微生态调节剂”,可以使受食人群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增殖100多倍,有效降低运动性腹泻的比例。
2000年3月3日,洪兴华给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写了一封信,信中分析,我国运动员赴国外参赛时,虽然饮用的是国内带去的纯净水,但还是因肠道功能失调导致腹泻影响比赛成绩,这里有一个重要而又被忽视的原因,即这些参赛运动员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没有保持在正常水平。
为此,洪兴华建议,让我国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重点运动员,服用“胡萝卜素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以在体力严重消耗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肠道微生态水平的优先状态,预防运动性腹泻。
此信得到了伍绍祖的重视。2000年7月,通过了兴奋剂检测的2400瓶“胡萝卜素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在参加悉尼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全面应用,成为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28枚优质的“秘密武器”之一。
课题组在临床中还发现,“胡萝卜素肠道微生态调节剂”虽然能预防运动性腹泻,但并不能快速治疗大赛前出现的运动性腹泻。于是课题组提取中药中的脂溶性成分,研制成了治疗型的中药复方制剂“止泻消痛片”和“大运动恢复剂”,组成运动应激调节剂在国家队应用。
2004年,国家队在备战雅典奥运会期间使用了运动应激调节剂,奥运会期间,参赛运动员没有发生大面积腹泻现象,并获得了32枚优质、奖牌总数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将运动应激调节剂应用于2008年奥运会的备战训练和征战。今年3月起,运动应激调节剂在国家自行车队、现代五项队、击剑队、游泳队、皮艇队、划艇队、帆船帆板队、竞走队、中长跑队、女排、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全面使用。 |